新闻热线:0578-209191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丽水频道 > 看点热点卖点
我的家国记事本丨王任能:账本里的乡村变迁
2018-12-10 11:14:24 来源:  记者

1.jpg

12月10日,浙江日报整版刊登了《王任能:账本里的乡村变迁》一文,全文如下:

夜色渐深,热闹了一天的丽水古堰画乡重归静谧。位于景区的河边村香樟客栈里,72岁的民宿经营者王任能为当天的最后一批游客办好入住手续,从柜台下拿出一本蓝皮账本,记好一天的每笔收支,“记完账,才觉得这一天真正过完了。”

从1984年开始,每天睡前记账是王任能雷打不动的“功课”,大到家中盖房、装修民宿,小到日常的油盐酱醋,一笔不落。

34本不同颜色、封皮的账本,叠成厚厚一摞,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收支结构变化,也见证着中国农村的变迁。

人物名片 王任能

王任能,丽水莲都区河边村村民。从1984年起,他坚持记录家里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王任能一家的收支变化,不仅展现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过程,更生动反映了浙江乡村30多年来的巨大变迁。

/ 账本中 /

藏着“先富起来”的梦想

王任能依旧记得34年前的冬天,时任村支书江礼明将一本账本递到他手中:“老王,你能写会算,以后这账就交给你记了。”将近不惑之年的王任能欣然接过,从此一记就是30多年。

彼时,改革开放刚从农村起步不久,为直接了解农村改革和发展情况,1984年末,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选择300个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固定观察点,开展大规模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大港头镇河边村位于大港头镇区,是典型的浙西南地貌和农业经济区,成为丽水地区唯一入选的观察点,王任能等50位村民有幸成为观察对象。

“其实那时也没啥好记的,当时的农村还不富有,大家只顾着埋头干农活。”王任能说,河边村在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种田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但村民以单一种养业为生,“男人种水稻,妇女在家养猪,一年忙到头,只能糊口。”

翻开最早的几本账本,泛黄的纸上,“生活性现金及实物支出”一栏的几个数字,被王任能着重画了圈。“4月6日:茶叶200元;7月12日:新米60元;12月2日:猪一头126元……”这是家里一年收入的“大头”,“过年时全家吃顿肉、给娃娃做新衣服,可全靠这些了。”

村里的老会计兼观察点调查员李德进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在他的记录中,当时的浙南乡村情况跃然纸上:1984年,河边村人均收入363元,全村经营纯收入17.11万元,生活消费支出达18.74万元,入不敷出。其中仅“吃”这一笔,就花了11.3万元,占经营纯收入的66%。

一个“饱”字,几乎概括了村民的核心需求,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普遍现状。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先富起来”成为农民们的梦想。那时,村里还没有农贸市场,心思活络的王任能在古街上支个小摊,卖起了自家种的豆芽,每年能贴补家里100多元钱。

也就在这一时期,村里的变化悄然出现。1990年前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行,许多农户从单一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的日渐增多。据记载,1984年村里三产的物质投入比重分别是85.3%:1.8%:12.9%,到1990年已调整为46.6%:16.4%:37%。

但彼时的王任能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浪潮会把他的村庄卷入,他也将成为其中的逐浪者。

王任能将每日收支记录在账本中。 本报记者 奕婷婷 摄

王任能将每日收支记录在账本中。 本报记者 奕婷婷 摄.jpg

/ 数字间 /

流露乡村转型的渴望

几乎是一夜间,这片土地就热闹起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城与村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河边村众多壮劳力进城务工,不仅为家庭带来收入,也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们带回了致富的渠道和信息。

有人嗅到了市场的气息。在木制家具能人带动下,河边村竹木器加工业开始起步,传统农业开始向工业转型。

现任村支书江建华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的木制品加工厂在1995年10月开工,仅3个月就回了本,“一套木沙发能卖3000元”。随后,村里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达到60多家。全村30%的人从事木制品加工,王任能的女婿王乃伟也在其中。

他常去女婿的工厂转悠,700平方米的厂房,十几个工人穿行木料间,年产值有200万元。王任能从中发现了商机。

木制品加工业鼎盛期,在村里打工的外来人口有2000多,是本村人口的4倍多。“那时村里菜场的售价在丽水算贵了,猪肉比其他村贵两块钱。”王任能指着账本里的“副食品”一栏说,大量外来人口带动了餐饮、租房等产业,但村里的人居环境却不尽如人意,工人洗个热水澡都成问题。

“楼下改成9个浴室,楼上房间出租,每月能赚3000多元。”王任能将自家刚建不久的房子重新改造,从此“浴室宾客20人40元……”成了账本支出一栏最常见的字样。

进入新世纪,小村依然繁华,但问题逐渐暴露。

在王任能看来,首先是环境污染。“木头烘干有烟气,加工时散发粉尘和噪音,来洗澡的工人每天都灰头土脸。”他用“乌烟瘴气”4个字形容那时的村庄。另外,厂区违建和木料堆放还造成消防隐患。

从2003年开始,浙江各地开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此后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位于古堰画乡景区核心区块的河边村,却被低小散的木制品加工企业困扰,乡村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矛盾愈加凸显。

绿水、青山、古堰、画乡……守着家门口的好风景,河边村的出路何在?第二次转型迫在眉睫。

2004年河边村的木制品加工点(资料图)。

/ 时光里 /

留下命运改变的轨迹

阔水清波,渔舟帆影。18年前王任能卖过豆芽的古街上,一座名为“香樟小木屋”的民宿设计古朴,正开门迎客。

“10月:民宿装修30万元。”这是2015年王任能账本上最大的一笔支出。当初开民宿的决定,每月为他带来约两万元收入。如今的他,切身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切,得益于村庄环境的改善。

早从2005年开始,大港头镇开始对木制品加工企业进行整治。2015年5月,当地更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治水拆违,掀起一场雷霆般的行业整治,短短43天,腾空拆除木制品企业和加工点154家,清除违法用地22.5万平方米,并将转型升级后的企业搬入周边工业园区。

今日河边村新貌。 河边村村委会供图

曾经嘈杂的河边村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村里的黑臭河再现一顷碧波……这一切都成了城里人向往的风景。借助景区优势,民宿产业开始在村里兴起,从最初的三五家到成规模的二三十家,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环境美了,村里的油画产业应运而生,古堰画乡景区全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超15万人次。曾经被违建厂房占据的地块,被改建成中国江南巴比松艺术街区,油画一条街吸引大批画家和游客到来。

看着重现繁华的村庄,2016年,王任能又把家中的空房子重新装修,开出了第二家民宿,正位于景区入口处。根据他的账本上的记录,今年他家已收入24万余元,预计全年总收入能达到30万元。“34年前刚开始记账时,家里年收入不到500元,如今已翻了600倍,真是不敢想象啊。”王任能感慨道。

这些年来,河边村的这50户村民,也像王任能一样,把家庭的每一笔收支记录在账本中,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的主要依据。其中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00多元,提高到3.8万多元。

对村民们来说,这些账本记录的,不仅是时光的流逝,更是村庄和村民命运改变的轨迹。

乡村变革的真实写照

省农业农村厅副处长 方杰

40年来,浙江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大机遇,着力破除传统僵化的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率先在农村领域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践,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王任能的账本故事,就是浙江改革开放、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从1984年的家庭年收入不到500元,到2018年的30万元,34年增了600倍。它的背后,是全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是全省农民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再到生活富裕的真实写照。

从原来的种稻养猪,到后来的木制品加工,再到现在的农家乐、民宿经营,河边村经历了从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的华丽转型。它的背后,是全省农村经济从单一农业产业向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大跨越。

经过壮士断腕的治水拆违,雷霆般的行业整治,脏乱差的村庄变成“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洁净村庄,村里的黑臭河再现一顷碧波,村里的垃圾堆变成了绿草坪。它的背后,是全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实现华丽蝶变。

农民收入的大增长,乡村产业的大转型,村庄风貌的大提升,农民生活的大改善……这些难以想象的变化,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浙江农民群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辛勤劳动的实干精神。

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八八战略”统领下,浙江农村改革开放的步伐会越迈越大,乡村振兴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农民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王任能”的例子会越来越多。

河边村成长记

1.jpeg


责任编辑: 郑欣慰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丽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电头。
 

原创新闻
房产新闻
理财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