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8-209191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丽水频道 > 看点热点卖点
青山绿水的云和
2025-09-02 16:57:51 来源:  记者 通讯员 周翔

    万里挑一 童画云和

    新雪初霁,杭城风起,驱车向阳,路指西南。

    逐暖而行,经绍兴、过金华,渐行渐近见云和。

    云和县,一直藏美于浙西南的山水之间。在北部的仙霞岭余脉和南部的洞宫山之间,龙泉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下,至大港头纳松阴溪后为大溪,至青田县纳小溪后为瓯江,最终在永嘉县注入东海。

云和,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却集“山水林田湖”美景于一体。接天浮云掩映飞瀑流泉,错落有致梯田铺陈渐远。这里有184座千米高峰,有“九潭十八湾”的仙宫湖,有“三千四万”的“中国最美梯田”,这里是山水之城、洞宫福地、丽水云和。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云和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史前时代。近年来,通过系统考古勘探,已发掘多处夏商周时期遗址,历史文脉逐渐清晰。黄山上遗址一期考古发掘工作,又发现了大量房址、灰坑等遗存,将云和地区的聚居史推至8000年前。

    云和曾为荒服之国、化外之地。春秋战国时,云和归属越国。秦朝一统后,归属于闽中郡、东瓯国。至南北朝时期,南唐与吴越的攻战交融,仍以浙西与浙东的文化争鸣为主。彼时,丽水地区尚未建置,毋用说云和。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始建,惠及碧湖平原,仍未及瓯江、未及云和。彼时,瓯江因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九濑,仍被船工和住民称为“恶溪”。其中,以现今云和县境内的石塘隘三滩最为著名,称得上“石锐攆从戟涛奔走怒雷(西滩峭壁石刻)”。

    隋初,“恶溪”易名为“好溪”。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才有余力,疏浚河道,护堰筑堤大兴水利。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丽水地区正式建置,名为“处州”,辖栝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作为链接瓯江上游平原和下游盆底的枢纽,丽水成为扼控要地,“黄金水道”由此而兴。此时,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连年征战,多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后,隐于山水之间的“桃花源”,逐渐聚居了更多人口。然而,水灾、旱灾、虎患、虫害、暴民、盗匪等屡屡肆虐,“和”不可及,也不可望。

    唐宋时期,云和//稳步发展//。唐初,会稽梅氏迁徙至云阳黄溪村(即现云和县老城中山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工具,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此后,云和三大祖姓精诚团结,梅柳王三氏子弟凝心聚力,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已有千余年,成为了中国乡绅治理的典范。也正是唐初,人口上升,带来供养压力,云和开始出现梯田。人们依山就势,构筑堤坝,涵养水源,生产粮食,久而久之,留下了不朽的农耕印记。

    明朝,云和因矿而兴。景泰三年(1452年),析丽水县浮云、元和二乡而置县,由南宋四大家范成大亲自命名为“云和”,寄托了先民们朴素的期望。自此,陆续来此的矿工,瓯江的船夫渔民,北迁而来的畲族,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今,已五百余年,终成小县大城。

    云和梯田 秀雅多姿

    云和梯田源于唐,盛于明,玉成于今。云和设县后,首先面临的是地少人多的生存压力。勤劳的云和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秉承着朴素的大食物观,向山海要良田。就这样,一锄一篓、一犁一耙,一层层一块块,用千余年时光,在群山怀抱中雕琢出51平方公里的梯田。2024年,云和梯田景区终于列入国家5A级景区名单,千年农耕的立体史册,畲汉先民的生命接力,玉成于今。

    云和梯田是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是浙西南地区发展史的千年缩影。中国的梯田总面积约为8亿亩,占约20亿亩总耕地面积的四成,是全球梯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水土难存的丘陵,从云雾萦绕的山巅,到陡壁叠嶂的崖前,或用大刀阔斧的砍削,或是鬼斧神工的精雕细啄,凡可载土蕴水处,皆可成梯田。壮、苗、瑶、侗、畲、汉等多民族融合发展,历经千年栉风沐雨,在各地分别造就了撼人心魄的农耕文明的壮美景观。赏阅梯田,我们能读懂古人维生之艰辛,也能看到今人胜天之决心。

    云和梯田,是雕刻在浙西南山水间的历史丰碑,是云和地区发展史的千年缩影。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梯田,云和梯田秀美多姿。另如,湖南娄底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通过植被、岩石、土壤与耕作技术的完美契合,实现了“自流灌溉”,又就势造型,形成了梯田形态各异、景色变化万千的特点。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层级多达3000余级,最大垂直落差2000余米,总面积超100万亩,雄浑壮美,内涵最为丰富。河北邯郸涉县的太行山旱作石堰梯田,是全球少有的旱作梯田系统,石堰长度一万余公里,梯田面积20余万亩,堪称愚公移山的真实样本,被称为“中国的第二长城”。

    云和梯田是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和县崇头镇周围高山上,层级多达700余层,垂直落差1200多米,跨越谷地、丘陵、高山、高寒四个地质景观,具有立体感强、四季景观独特的特点。独特的地理地貌,赋予了“山水林田湖”于一体的独特景观资源,梯田、湿地、竹林、怪石、流水、雾凇、云海皆可赏。云和梯田拥有“三千四万”的独特优势,即千年历史、千层梯田、千米落差,万亩云海、万亩杜鹃、万亩竹林、万亩稻浪。其中,“云雾奇观,浮云世界”是云和梯田的最大特色。作家张抗抗独爱云和梯田,她如此描绘:“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落雪了,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木刻”。一年四季,云和梯田各有盛景。

云和梯田积极融入全域旅游体系。云和县是率先提出并实施“全域5A”发展战略的市县,正以“全域5A”建设标准打造全域景区化,以全域景区化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通过做精一片田的山水肌理、做活一湖水的生态文章、做美一座城的浪漫童话,打造“一城一湖一梯田”的空间布局,打造四季全链条文旅产品。云和正以越来越丰满的姿态迎接八方旅客,202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 27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3%,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4.1%。2024年,有望持续高增长。

    木玩之城 牢记嘱托

    云和县以林木为根,发展出多个特色产业。先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出木作、造船、水运等相关产业。据《云和县志》载,春秋战国时期,瓯江上游就有木制帆船通行。发达的水运,催生了云和的瓯江帆船制作技艺,也养成了淳朴深厚的船帮文化。云和沿江的赤石、龙门、紧水滩、石浦等众多村落都有着悠久的帆船制造历史。此外,云和还孕育出深厚的木作文化。宋元时期,大批本地匠人已掌握了娴熟的木作技艺。清末民初,木偶戏盛行,小杂木制作木偶的技艺也开始发展起来。至改革开放后,通过综合运用设计、制材、木工、雕工、绘画、上漆、组装等现代工艺流程,传统木制玩具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

    云和县是中国木制玩具之乡。云和县山林资源禀赋丰厚,森林覆盖率达80.8%,林地总面积达119万亩,人均林地面积约7.40亩。1970年代初,本地已涌现出十几家集体性质车木厂。在原始粗放的木材加工产业基础上,云和人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1972年,云和生产出第一个木制玩具样品。1973年,迎来木玩第一笔外贸出口订单。改革开放后,大批民企随之纷纷成立,并在与国有集体企业协同满足外贸需求中,快速成长、裂变。目前,全县共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1000多家,木制玩具产品十余大类、上千个系列、数万个品种,产品畅销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产量占全国的66%、世界的40%,出口份额占国内同类产品的65%。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木制玩具创制、出口基地,先后荣获“中国木制玩具之乡”、“中国木制玩具城”、“国家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牢记嘱托,因地制宜、做大做强。2003年夏天,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考察云和县木玩产业发展情况,在新云工艺品有限公司查看了生产车间和听取了云和木玩生产发展情况的汇报后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力争把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木制玩具做大做强。20余年来,云和人始终牢记嘱托,完成了木制玩具从制造到创造、从创造到智造、从贴牌到品牌、从量增到质升的过程,书写了地方经济发展升级的精彩篇章。

    小县大城 初步达成

    云和县是“小县大城”。2001年以来,针对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县小而城区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的现实基础,提出并一以贯之的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把县城作为县域增长极来培育和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目前,全县58%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93.4%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到74.4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和县也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平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木玩等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了明显的带动效应。云和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又受交通位势等资源禀赋所限,难以发展出高大上的新兴产业,只能在生态资源和历史积累上求突破、谋发展。幸而,随着浙江省工业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中后期,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逐渐增强,开始带动、转移、反哺山区县乡。目前,在木材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已发展出轴承和阀门两大新兴制造业、旅游、养老两大新兴服务业,智造了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特色产品,声名不显,但强业惠民。产业兴旺、企业发展,使得易居下山的移民能够安居乐业。持续稳定的就业收入,繁荣兴旺了消费市场,促进了自我生长的城市化,真正实现了农民的城市化,有力的推进了乡村振兴。

    云和县抓住人力资源更新、组织形式升级、产业融合发展等关键词,于细微处下功夫,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如云和经济开发区,作为云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积极创新组织形式,以党群服务中心承接政府服务、引入市场服务、链接共建资源,为企业提供集约化、一站式服务,构建“企业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各方评单”的服务闭环机制。另如,为将易地搬迁的好处落实,云和县积极推进地域相邻、人文相亲、经济相融的一体化发展,率先探路“街乡共治”组团发展新模式,创建了白龙山街道与雾溪乡“街乡共治”捆绑发展示范片区。

    二是人力资源更新。云和县以“资源共享同富、人才共用同盛”等“五共五同”为目标,成立“云”产业链党建联盟,搭建“有情怀、敢突破、肯创新、能实践”的高质量技能人才发展平台,并设立“共富工坊”,对木玩工匠、阀门技工等重点技能人才进行安全生产、税收、劳动、经济合同等专项培训,推动人才再教育、技能再升级。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比如,依托全球“木玩之乡”的基底,扩增产业内涵及外延,推进木玩+的融合发展之路,培育“木玩颐养”市场,实现焕新木玩产业、打造新兴养老产业的“双赢”。目前,云和县共研发100余款老年木玩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200余家涉老机构。老年木玩系列活动教程及视频,已列入浙江省老年电大地方特色课程,老年木玩比赛、老年木玩教学、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另如,借助杭商旅“印象西湖”演绎经验,融合云和农耕文化、木玩文化、畲族文化,以童话剧、实景演绎、灯光秀等方式打造室内室外一台戏,绽放云和传统文化新生机。

    二十余年来,十二万云和人亲历着山乡巨变,每一天都是新貌中作别了曾经的历史。云和,如今已气象万千。景美、业兴、人和、共富,一幅幅美好乡村画卷正在这片山水上徐徐铺展开来。小县大城,初步达成。

这就是云和,浙西南的小县大城,也是绿水青山的最美之城。

(作者:周翔,系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邬敏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丽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电头。
 

原创新闻
房产新闻
理财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