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现代社会,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压力大,近几年,其心理门诊就诊人数也在明显增加。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专家宋清海介绍,上个月以来,有近百位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前来就诊。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位14岁孩子的故事。
“夜不归宿”的孩子
“宋医师,你帮帮我的孩子吧,我家涛涛(化名)以前都很乖的,可是最近一年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专家门诊里,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孩子来寻求帮忙:“在学校也不愿意读书,这可怎么办!”
涛涛今年14岁,是城区一所中学的二年级学生。
但最近一年,他变得非常“奇怪”。
一开始,老师关注到他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后来,他甚至欺骗家长和老师,无故旷课一整周。有一回,他还独自一人跑出家门,离开小区,来到户外,一睡就睡到了漆黑的桥下……
在与涛涛和他家人的深入交流中,宋医师了解了原因:涛涛对家庭没有太多好的情感。
而产生这一情况是来源于他的父母。
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严厉”的父亲
涛涛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某机关单位担任要职,工作非常忙。
平时,他与涛涛沟通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但对他的学习成绩要求非常高。
如果哪回考试考得不好,涛涛回家肯定得挨打。
于是,涛涛非常害怕父亲,甚至害怕回到家里面对父亲。
“爱干净”的母亲
涛涛的母亲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做事雷厉风行,是家中的话事人。
她平时也非常忙,回家后还得料理家务。为了保持家里的干净整洁,她甚至不喜欢小动物。
但涛涛有一只养了很久的鹦鹉。
上个月,母亲在没有征得涛涛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把鹦鹉送给了朋友。涛涛非常不开心,为此和母亲吵了很久,俩人关系每况日下。
宋清海
对“症”治疗
了解了前因后果,宋清海采取了心理疏导、支持与家庭治疗结合的方式来治疗。
在取得涛涛的信任后,宋医师和他讲解了学习与作业的重要性,帮助他了解父母管教的苦心。
而对于涛涛父母,则和他们说明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配合儿童心理发展而给予适当的家庭教育,也强调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重要性。
建议在可能情况下,给孩子满足一点兴趣爱好,如养几条金鱼,不费事又不影响卫生。对父亲则提议不要只注重功课,要更加注意情感交流,可以父子俩下盘棋,或者带儿子一起参加户外运动等。
经过了宋清海数次疏导后,涛涛的家庭变得和谐了很多,涛涛也慢慢变得开朗了。
医师建议
父母的管教态度与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情与行为,涛涛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孩子出现心情不佳时,不会直接以“抑郁”的方式表达心情上的障碍,而会以行动方式表现,即厌学、逃课、出走等。
父母要学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不宜只从父母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保持家里干净,而忽略了孩子需求的乐趣。孩子要有自己的乐趣同时,也要有父母的关心和情感交流等。
“我今天遇到了某某,多年前的老朋友,在一起聊了很多往昔旧事,感到很开心(不开心)”。
“我听到你刚才的话,感到很温暖很感动,觉得你在关心我,支持我,我希望以后也能为你做同样的事情”。
“我对你做作业拖拉感到失望。我担心你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我希望你从小有好的习惯,将来成为我的骄傲”。
诸如此类的话语,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期待分享给自己的家庭成员。于是,情感就开始流动起来了,彼此之间就有温暖传递了。
不妨在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聊一聊。定期召开一次家庭座谈会,分享一下彼此在工作生活中的快乐与困惑。
面包是需要有的,爱也不可或缺。而让家庭中充满爱,除了要花点时间之外,还要学会表达。没有了爱和亲情,家不叫家,只能叫做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