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高处俯瞰,潺潺瓯江水浸润处州大地,这座生态之城,山水生态画卷点“绿”成金,绿色发展的蓝图渐次铺展。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山川湖田之间,不断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为丽水这座生态之城带来了生生不息的绿色力量。
当下,立足生态最大优势,丽水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秉承“生态就是经济、经济必须生态”的思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奋力推进打造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
在时代的卷轴中,丽水以创造性实践书写绿色发展的改革答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国唯一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跻身前十的地级市,全市GDP年均增速超过10%,“绿色发展标杆地、秀山丽水活力城”逐渐神形兼备。
山明水秀万物生
长三角“生态绿心”,跳动着一抹“生态绿”。
盛夏时节,1.73万平方公里的处州大地山明水秀,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万物竞生,百山祖冷杉群落焕新重构,阳彩臂金龟等物种重现山林,百山祖角蟾在山涧溪流中鸣叫跳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版“丽水山居图”尽显生态之美。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命题。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丽水把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作为事关丽水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大花园标准体系、率先实施“增花添彩”工程,启动实施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片区化谋划实施大花园十大标志性工程,9县(市、区)全部创成省大花园示范县、5次获省政府大花园建设督查激励,大花园秀丽本色向璀璨靓色提升。
放眼丽水市域,山水在城中,城中有森林。当地坚持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来保护生态,努力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发布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规划,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率先完成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了百山祖角蟾、瓯江小鳔鮈、丽水丽丝盖伞等44个新物种。
生态之变源于理念的指引,扎根于实践的脚步。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丽水以顶格标准保护生态环境,超3/4的土地划定为生态优先保护区,构建全域生态管控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基层治理平台,形成市县乡三级‘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数字监测监管体系,21颗功能卫星服务丽水,595个生态监测站点覆盖全域,让丽水‘绿起来’‘美起来’‘清起来’。”
7月,瓯江山水工程湿地修复案例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实践,并作为重点宣介的5个案例之一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论断,丽水在全域布局“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涵盖9县(市、区)的瓯江流域范围,占整个瓯江流域总面积的73.1%,占丽水市总面积的76.9%。
群山褶皱间,一江瓯江水向东奔流。丽水以水为脉,推动河湖水系互联互通,以瓯江活水连通山、林、田、湿地,一体化修复瓯江生境,区域生态从“天生丽质”迈向更高水平的“治理提质”新阶段。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瓯江源头区域生态系统被作为整体来谋划,注重子项目关联性,丽水遵循‘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系统理念,构建‘一轴、两翼、三区、四廊、五场景’的总体生态格局,协同推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等全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目前,丽水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864.9平方千米、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面积234平方千米、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1132.3平方千米、林草植被生态覆绿面积1242.4平方千米、河道修复263.3千米,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水源涵养、碳固定、土壤保持等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优”到“更优”跨越,生物多样性居全省之冠。
绿水青山带笑颜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林地面积2076万亩,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公益林面积1282万亩,森林覆盖率80.3%。如何释放这巨大的“碳潜能”?走对创新路子是关键。
一个指数,映射着发展之变。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国际城市碳中和指数(丽水指数)”。这一指数以“丽水”命名,彰显出国际社会对丽水率先探索碳中和、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认可。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水以建设碳中和先行区为载体,深入实施气候投融资、碳监测评估等多个“国字号”试点,有效增加发展“含绿量”,显著降低经济“含碳量”。2010年以来,丽水已有11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负值,形成了明显的碳中和趋势。
莲都区括苍路158号,丽水市森林碳汇管理局坐落于此,这个全国首个负责森林碳汇管理的部门,承载着地方碳中和的绿色雄心。“森林还是那片森林,但要从碳的角度重新认识这片森林。”丽水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碳汇局的加持下,丽水正向着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森林碳库、建设华东区域林业碳汇交易中心等目标进发。
丽水气候投融资联合创新实验室,一支由专家组成的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定期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咨询和会商,推动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丽水山地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早在2006年,丽水气象部门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探索,摸索出一条‘气候资源挖掘—气候产品打造—气候产品价值转换’的实现路径。”丽水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去年底,全市气候融资余额达881亿元,占绿色信贷比例83.8%。
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上,省内外交易主体在“碳汇项目超市”互动频频,交易范围辐射杭州、嘉兴、宁波等10个地级市,实现跨省交易。平台上线至今累计成交生态产品3209宗,成交金额达131.75亿元,其中碳汇成交1320宗,成交金额310.93万元。
“想不到护山林育空气也能领到红利,真新鲜!”6月,龙泉市道太乡凤山村党支部书记洪水明领到36162.04元分红的“碳汇收益卡”后,笑得合不拢嘴。和凤山村一样,龙泉16个村领到了共计124192.28元的卖“空气”收益,成为全省首批享受到“浙林碳汇”项目收益分红的村。在龙泉,已累计完成246笔碳汇交易,交易额57.67万元,成功抵消7767.569吨碳排放量。
生态环境优势正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俨然成了“金山银山”。
一个积分,折射着生态文明。丽水首创生态信用体系,上线“绿谷分”应用场景,推出“生态信用贷”“生态抵(质)押贷”“取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激活生态资本。
一个品牌,释放着共富效应。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得发展先机,丽水探索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牵引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打响了“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加快释放绿水青山间蕴含的经济价值。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山好水好产品终获价值实现。“丽水山耕”品牌多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榜首,近三年销售额突破160亿元;“丽水山居”成为民宿发展的风向标,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丽水山泉”凭借优异的水质、甘甜的口感,进一步拓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山”字系已培育多个经济新增长点,绿水青山带笑颜。
逐绿奋进谱新篇
行走在秀山丽水,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
松古平原上,传统村落群活化引客来;深山密林中,“稻鱼共生”“林菇共育”“茭鸭共生”等农业共生系统有了新光景。去年,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7万余亩,稻鱼产业总产值3.4亿元。缙云“茭鸭共生”全产业链产值19亿元,惠及5万户农户。
一尾稻花鱼的游动轨迹,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愿景到实践、从浙江到全国的生动注脚。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从青田的“万元亩”到古蔺的“千亩示范”,从农旅融合到品牌输出,古老农法正从深山走向世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北纬27度的黄金纬度带上,一片蕴藏在深山秘境中的绿叶,悄然成为山民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8月的维多利亚港畔,庆元荒野茶香港推介活动现场传来佳音——庆元与香港采购商成功签订500万元茶叶购销合同,让这份来自深山的清香飘进香江。
“高山云雾滋养的荒野茶,正将生态‘含绿量’化为发展‘含金量’,成为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鲜活样本。”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丽水荒野茶以46.1吨的产量创下1.05亿元产值,单价更是达到全市茶叶均价的10倍以上。
青山绿水“生金淌银”,“两山”转化路径越走越宽。
一场关乎VEP的全新“生态试验”,落在了松古平原上的小山村。7月16日,松阳县竹源乡横岗村村集体和松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下合同——横岗村全村整体的生态资产打包“卖”出938万元,这是全国首单传统村落特种生态资产权益交易。
“这笔收益将专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村民共富创收,老屋做民宿,牛栏、灰寮改造成咖啡馆,竹笋做深加工,今后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横岗村党支部书记潘安清说道。
改革路上的丽水,向绿而行,步履铿锵。丽水出台全国首个山区市GEP核算地方标准,开展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有效推动GEP进规划、进项目、进考评等应用,实现绿水青山可度量。加快培育市县两级10家两山合作社和173家生态强村公司等市场开发经营主体,建立全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率先探索森林碳汇、取水权等15类产品交易,在全市9个县(市、区)谋划布局VEP项目,以项目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现绿水青山可交易。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丽水正不断迈出新步子,在生态版图上标注下越来越多的“绿色坐标”,描绘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两山”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