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8-209191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丽水频道 > 看点热点卖点
抗战歌曲《官塘小调》重生记
2025-09-22 15:40:14 来源:  记者 通讯员 吴利明

一、红色记忆里的待解之谜

十多年前,我在创作红色纪实文学时,偶然翻阅《中国共产党庆元历史(第一卷)》,书中一段关于“官塘小调”的记载让我关注:“以县兵役科事务员公开身份为掩护的中共党员倪洪兴,依照庆元地方戏种‘官塘小调’填写《打日本》《抗战小调》”。

这段百余字的记载,在我心中埋下了两颗疑问的种子:其一,作为创作蓝本的“官塘小调”,究竟有着怎样的曲调与旋律?其二,写下《打日本》《抗战小调》的中共党员倪洪兴,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这两个问题,此后多年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为解开关于倪洪兴的疑问,我曾特意向中共庆元县委党史研究室作过了解,年轻的研究人员并不了解。后来,副主任吴传彪为我提供了这位革命先辈的简要生平。

倪洪兴是江苏无锡人,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接受过系统的革命教育。1938年7月,他奉命前往庆元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凭借县兵役科事务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组织建设与群众动员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庆元县工委委员、县工委负责人,后又调任松阳县工委书记。遗憾的是,1941年4月,在“皖南事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倪洪兴不幸被错杀,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抗日救亡的征程上。

可是,“官塘小调”的曲调与旋律仍然是待解之谜。

二、跨越地域的红色追寻

比起人物生平的清晰,“官塘小调”的旋律却始终隐匿在历史深处。我曾多次回到家乡官塘乡寻访,离官塘十几华里的左溪镇黄岗村,正是庆元传统戏种“二都戏”的发源地,我猜想“官塘小调”或许与二都戏有渊源。可无论是走访当地老人,还是向个别戏曲艺人打听,始终没能找到关于曲调的半点线索,探寻一度陷入停滞。

转机的到来,恰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

9月12日,浙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会在云和举办“回望抗战烽火,探寻精神地标”宣讲调研活动,我在活动中遇到了老朋友丽水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杨建伟教授。闲聊时,我向他提起了“官塘小调”的事,以及“有词无曲”的遗憾。

我告诉杨院长,党史中明确记载了倪洪兴创作的两首歌:一首《打日本》已无完整歌词传世,另一首《抗战小调》的歌词却被完整留存,字里行间满是抗日救亡的赤诚。我将这首歌词发给了杨院长:“庆元呀,百姓呀,真呀真真苦,山多田少,米粮荒,香菇价贱油盐贵,地匪林乃道打家劫舍来吵闹。中国呀,百姓呀,真呀真真苦,水旱成灾,数个里,内战匪扰不休停,东洋鬼子兵趁机打劫去进兵(来入侵)。我们呀,弟兄呀,大家拉起手,消灭土匪,林乃道,打倒日本把国保,大家把国保,走上战场杀强盗。”后来这段歌词被我用到《刘英传》里。

“要是能找到‘官塘小调’的原曲,把歌词配进去,让这首抗战老歌重新唱起来就好了。”我当时的一句感慨,没想到竟成了唤醒这首歌曲的开端。

杨建伟院长是一个有心人。听完我的叙述后,当即表示愿意帮忙。他回到丽水后,第一件事便是翻阅上世纪80年代编印的《丽水地区民歌集》。这本集子收录了当时丽水各县的传统民歌,或许能找到“官塘小调”的踪迹。可一番查找后却发现,庆元民歌在书中收录极少,仅七八首,且曲调、歌词结构与“官塘小调”的描述大相径庭,第一条线索就此中断。

并未气馁的杨院长,很快想到了另一个办法:联系丽水学院庆元籍从事音乐研究的黄丽群副教授。他深知黄老师深耕庆元本土音乐多年,人脉资源广泛,或许能带来突破。接到委托的黄丽群老师十分热心,第一时间发动身边的学生、音乐界朋友,甚至丽水各地的文艺工作者。

一场围绕“官塘小调”的跨域寻找,就此在丽水音乐界悄然展开。

寻找过程中,两个意外的小插曲,让这段经历更添了几分温度。

第一个插曲,是黄丽群老师联系到了我——原来她也是我的熟人,接到杨院长的任务后,下意识就想从“知情人”我这里再找线索。看到她的消息时,我不禁哑然失笑:“绕了一圈,怎么又回到我这儿了?”心里不免咯噔一沉,担心线索就此断掉。

第二个插曲,则让我从担忧转为感动。当时杨院长已根据初步线索整理出一份曲谱,我随手发在了朋友群,没想到官塘乡年轻的党委书记刘毅看到后,立刻给我留言:“太巧了!我以前的音乐老师,正好在找这首曲子的谱子!”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杨院长、黄老师的寻找早已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动员覆盖了全市音乐界,连偏远乡村都收到了消息,这份为红色文化奔走的热忱,让我忍不住泪目了。

三、唤醒沉睡的抗战旋律

就在大家四处寻访时,黄丽群老师传来了好消息:她找到了一段录音,是庆元当地的杨香珍老师用方言演唱的一首民歌,曲风与“官塘小调”的地域特征十分契合。

杨建伟院长虽不太懂庆元方言,可当他第一次听到这段录音时,却立刻被旋律抓住——“就是它!”他凭着音乐人的敏感判断,这极有可能就是正要找的“官塘小调”。为了验证猜想,他将我提供的《抗战小调》歌词,与录音中的唱词逐字逐句比对,结果令人振奋:录音里唱的,正是《抗战小调》的第一段歌词!确认线索后,杨院长立刻着手记谱,生怕错过这份来之不易的“历史声音”。

记谱过程中,杨院长又有了新发现:这首被党史称为“官塘小调”的曲调,竟与江苏民歌《无锡景》高度吻合。这一发现并非偶然,当时江南地区的民歌本就相互流传,丽水各县早年收录的民歌中,便有不少外来曲调,比如江西的“送郎歌”、安徽的“花鼓调”,还有红军带入的军歌与学堂乐歌。而倪洪兴是江苏无锡人,选用家乡的《无锡景》曲调创作抗战歌曲,既符合他的个人经历,也契合当时的音乐传播背景,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为了让歌曲更适合现代演唱,杨院长根据录音对歌曲的调高、个别音符做了规范调整,既保留了原曲的乡土韵味与历史质感,又解决了方言演唱的局限性。记谱完成后,他又联系遂昌的杨建新老师制作正式乐谱。杨建新老师同样细致,在制作时特意提出:录音中杨香珍老师将“香菇”唱成了庆元方言“香蕈”,或许保留“香蕈”更能尊重历史原貌。杨院长当即采纳了这个建议,让复原工作多了一份对地域文化的敬畏。

当这份带着温度与细节的乐谱最终完成时,一首沉睡了八十余年的抗战老歌,终于重新拥有了完整的“生命”。从党史记载中的只言片语,到跨越地域的共同寻找,再到专业细致的复原整理,《官塘小调》的发掘,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抢救,更是一场对革命先辈的致敬。

当《抗战小调》的旋律再次响起,庆元百姓的苦难、抗日军民的斗志,都随着歌声穿越时空。这首老歌的重生,也让我们更加明白:红色文化从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被听见、被传唱的记忆,等待着我们一次次去唤醒、去传承。

责任编辑: 黄彦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丽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电头。
 

原创新闻
房产新闻
理财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