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8-209191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丽水频道 > 看点热点卖点
基于整体唤醒的生产现场 —————— 浅谈“艺术乡建”
2024-05-07 11:26:36 来源:  记者 雷建华

1、怎么理解“艺术乡建”四个字

  从字面观察,“艺术乡建”可以分为“艺术”、“乡”、“建”三部分。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载体。艺术在今天必须放在美术史叙事的语境下被解读,在传统语境里“艺术”几乎等同于一门技术工具,在现代语境下“艺术”成了一种表达方式,到了当代语境“艺术”则升格为一种系统生产,从工具、方式、系统的不同维度看“艺术”,更像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在关联主体交互的过程中释放能量。“艺术”是开放的,它不限制主体,受限制的是主体自身的认知。在今天,“艺术”早已成为一种系统性发生的生态理念、思维模式、实践方法!

1.jpg


  “乡”,即乡村,作为空间的一种普遍存在。乡村对位于城市,是自然与人居双重物理空间,局域性、朴素性、落后性、原生性…等一些列涉及柔弱范式都似乎是乡村的合理特点,在今天我们大多时候愿意以“在地性”作为一种形容来标注“乡村”的空间向度。除了自然部分,乡村原生的人文、历史、风俗、生产等等,每一个乡村都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空间,生态、人产、物产构成了乡村基本框架。理解乡村需要系统性的视角!

2.jpg


  “建”即建设,是一种聚焦过程的实践,乡村的建设,在历史的维度里不断获得外来者的关注和参与。尤其是今天,乡村不再作为单纯的落后面貌被孤立起来,而是一再地被各方主体所重视,“乡村”成为了一种新的媒介服务于今天的社会大生产和大发展,于是怎么理解“建设”、怎么“建设”、为什么要“建设”变的更加重要。对政府来说,发挥“组织优势”是推进“建设”的“前置性”保障;对披挂着“艺术”要素的主体来说,主动选择或是被动邀约,发挥“专业优势”是参与“建设”的“内容性”核心;对于其他社会性的参与主体来说,如何以运营视角发挥“价值优势”则显得更加重要。

3.jpg


  “艺术乡建”作为一种在时代场景里带有内容导向的“建设模式”,“在地性”就是那个被建设的现场,“在地性”是地方物理空间,是地方权力空间,是地方资源要素空间。政府、乡村、艺术工作者都在这个空间里释放出新的主体间性,于是“建设”就是一种艺术生产方式,艺术生产就是一种社会建设!

4.jpg


2、历史文脉里的“艺术乡建”

  “艺术乡建”在政府话语体系被提出来,昭示着艺术与乡村的互动关系进入到新的阶段,当“乡建”不再仅是社会现实,还是文化现实时,我们需要简单地在历史维度里回望一下“乡建”的文脉。两条线索,一条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批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陶行知、杨开道等学者为代表,还有后来像人类学者费孝通等专家,均在“乡建”领域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遗产。另一条线索是以欧美、日本近几十年来出现“艺术乡建”现象,还有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现象,参与主体基本是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这些主体围绕“关系美学”、“美用一体”、“社区营造”等均以内容化的视角介入到地方建设,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大量的实践主体提供了借鉴价值。

5.jpg

6.jpg

7.jpg

  近十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艺术乡建”的精英,如左靖、渠岩老师,他们开展碧山计划、修武、青田范式、许村计划等,在文化艺术圈获得一定的认同。像艺术家靳勒发起的甘肃“石节子美术馆”,都成为艺术圈现象级事件。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颖博士说:“中国艺术乡建之艺术乡建既非规制一种知识精英和权力集团的话语阵地,亦非建构特殊的乡建识别形式或孤立的艺术行为过程,而是通过对‘农本——乡土——艺道’的复归及再生产,沿着‘整体赋能’之向度,以美感形式促成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转型社会的精神与物质贡献。”主动把乡村作为文化和艺术实践的场所已经成为一大批文艺人士的选择,这些实践现象也越来越上升到公共话语层面,被政府关注,被社会认同。

8.jpg


  近年来,乡土基因在乡村战略的背景下,让乡村不断走到前台,更多地被各种政府主体、文化精英主体、企业主体发现。“艺术乡建”工作现象也呈现出政府主导、艺术家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参与等等多元共构的形势。这种多元主体参与与乡村发生着立体的碰撞,从过程即为结果的视角看,艺术乡建也面临着标准化的问题,因为精英界主体懂得如何将“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整体的生产来运营,所以往往能在地方和精英话语体系里拿到双重结果。而地方的组织主体只能依托有限文艺资源结合农文旅产业线索构建工作的合理性,文艺语境与组织语境与产业语境相对混淆,导致大部分的实践无法形成体系化的输出。

  梳理文脉是为了更好地寻找坐标,乡村的现实没有标准,“艺术乡建”的工作也一样,共性的抓取取决于对于本质的理解,个性的解读取决于实践的在场。“艺术乡建”在今天已经属于融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于一体的系统性实践命题。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核心,以价值为主轴的理念才能正确面对“艺术乡建”现场!

9.jpg



3、如何开展“艺术乡建”

  乡村的现实并非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乡村空间拥有完全不同现实风景,“艺术”作为一种介入式的媒介在不同场景下能够转化出多样化的能量,除去对例举各类现象级“艺术乡建”案例的关照,我们更加需要建立起“所有正向的过程性发生都值得被尊重”的认知姿态!在理解共性逻辑的同时更加懂得追逐个性线索,并在有节奏的整体介入过程中兑现价值。

  为此,用文化生产的实践经验,非要反推出一种理论的话,就需要用生态结构视野来表达,我将其分为五个层面:

(1)入口

  “入口”指的是切入点,由于每一个乡村场景都不一样,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资源要素,人文底蕴等等,但再复杂的环境结构都会有一个需要被发现的入口,因为人·事·物·场·境哪一个都有可能是最好的切入点,关键是怎么鉴定,怎么确认,都需要做深入的调研,对这个入口的挖掘需要梳理在地人·事·物·场·境的关系,比如政府与村级主体的意愿度,当地已有的自然、农产、人文的特色,当地特有民俗风情,独有的建筑空间,历史名人故事等等。

  以人是入口为例:就是出现了已经出现在乡村现场的文艺工作者,或者是发现了有意愿进入乡村的文艺工作者,作为外来者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思考如何通过工作引来更多的人来,与在地管理主体的关系生产就变的很重要,有关键人来推进艺术乡建,后面就是如何根据在地的现实状况一一展开事、物、场、境等工作,因为入口的确立是塑造整体艺术乡建工作第一个重要坐标点。有了切入点,之后的工作基本都是根据结构关系来布局推进。

10.jpg


(2)入径

  “入径”一般指的是线索,正因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乡村环境,找到一个切入点的下一步往往需要判断第二个到点在哪里,同样是人·事·物·场·境,不管是哪一个点的确认,如果足够清晰,即能与第一个切入点连成一条线,线索就出现了,并且也能呈现出方向感,在线索里的实践方法需要注重精准性,是一种强纵向感的现场,入径是路径的进行时模式,保持深度和稳定是关键。

  前面举例假如人是切入点,那么围绕这个乡村现场的环境需要综合研判出下一个工作支点是什么,基本上在这个维度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地已经形成的优势条件,比如人居民俗特色突出,或是其他已经形成优势的条件;第二种是在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古屋的修缮、活动的开展等等;以常规性的方式来界定入径的方向,基本上就是对空间的选取和打造,来构建人与场的基础线索,说白了就是对应的做“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驿站”、“采风驿站”等等,这样的描述正是对从人到场的直接关联,来提示出一个清晰的工作方向。

11.jpg


(3)入场

  “入场”则是一个界面的意思,前面说了切入点和对第二支点的确立来勾划出一条线索,两点成一线,三点则成一面。同样需要在人·事·物·场·境里确认第三个点,这个点的寻找是塑造乡建工作边界的关键,是承载内外政策、资源、流量、信息等等的基础面,是所谓1.0样式的基础面,这个面不是空间概念,更不是三个点就是三角形的视觉概念,而是结构概念。

  延续前面举例的逻辑,如果一个实践案例的线索已经有了关键的文艺家和在地文艺实践空间的呈现,那么接下来要研判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人和场之外的几个要素,一般而言,有了人和空间,肯定就得开展事件,然而事件的发生更是需要精细研判的,形式性的乡建启动仪式、连接性的工作室入驻仪式、发布性的乡村内容宣发仪式、综合性的启幕兼驻地活动等等。很多时候避免不了的问题正是活动之后的延续性,以及日常的保障机制和措施,是在地乡镇村主体自主支撑还是都扔给文艺家或第三方共建主体,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扔给机制。所以,这里面的一个实质问题需要前置处理好的即是对第三支点的确认,以保障整个基础界面能够形成闭环。

12.jpg


(4)入体

  “入体”是一种生态概念。工作界面按照某种既定的价值取向推动就会形成立体的生态结构,无论原先基础的界面形状是个三角形还是正方形还是多边形,都是对乡村在地工作边界的基本概括。当1.0版本的工作界面开始承接到各类信息的时候,进过界面的时候则会转化一种新的推动力量,帮助整体工作前行,入体的工作阶段,核心是对节奏的把控,以及对有效信息的抓取和对无效信息的过滤。

  如果把入场当成进入一种商业模式来看的话,入体则是进入一种商业生态的意思,因为乡村拥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我们要把艺术乡建也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来塑造,来对应和匹配乡村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一场极小又极大的工程,通过工作界面在过程中稳定下一种推进节奏,就能找到真正融入乡村,与乡村共频的节奏,整体艺术乡建最终触达的一定不能是对某个单一价值的追捧,而是在尊重乡村现实的前提下展开的自然而然。

13.jpg


(5)入心

  “入心”即是用心,这是关于心法的问题,也是每个乡建主体最容易忽略的一环,因为态度决定精度。前面四个维度都只出现在工具、技术、原则的实践层面,只有这个层面的问题是脱离现象本身的,在地政府主体对待乡建工作是否重视,过程中的联络主体是否用心,在地乡民是否配合,是否理解,参与共建的文艺主体是否真心等等,过程中大量的不可预见的现实问题,事与愿违的细节,不稳定的情绪,人员的变动、政策的变动等等。

  入心是每一个乡建参与主体必须要重视的建设核心,乡村不仅是逆城市化进程中被重启的美好现场,更是全新的建设场景,只有入心了才能把握好自身的能量输出,才能对环境做出清晰的反应,进入一种内外平衡的状态。

14.jpg


  总的来说,用五个维度的“入”,实际是表达“进入状态”的重要性,政府主体的“进入状态”应该是对资源、政策、资金、人力的用心有效支撑和合理分配;文艺主体的“进入状态”应该是对人事物场境的全方位用心感知和内容转化;其他共建主体的“进入状态”应该是通过对工作即是生产的现实审视,进而找到适合在地延展的价值转化通道。

  “艺术”是一种内容系统,“乡村”是一种生态系统,建设则是一种系统性的生产方式,艺术乡建就是让两个系统在交互的过程中孵化新的生产关系,发挥新的生产力,塑造出新的价值!


责任编辑: 黄彦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丽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丽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丽水频道"的电头。
 

原创新闻
房产新闻
理财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